硅溶膠的離子交換工藝為美國的NALCO公司在上世紀40年代開發,后由美國杜邦公司等在五,六十年代完善,目前為最成熟也是最為廣泛使用的工藝。該工藝對水玻璃、離子交換樹脂等材料以及操作工藝有一定的要求,而這些正是國產品的弱勢。相對來說,硅粉一步水解法的工藝比較簡單,目前在國內被廣泛使用。然而,用該法制備的硅溶膠通常顆粒大小在10-20納米左右,顆粒間的界面不清晰,形貌為非球形且無法控制,顆粒間的界面不清晰,故通常只是被大量使用在鑄造等行業,而在精密拋光,催化劑等許多要求更高的領域則無大建樹。 與國際知名硅溶膠品牌相比,目前國產硅溶膠的主要缺點為雜質含量高、顆粒大小無嚴格控制、顆粒比表面不受嚴格檢測、二氧化硅的濃度低、酸性或中性條件下穩定性差、使用周期短、或多或少帶點顏色、品種少等等。目前國際知名硅溶膠品牌有杜邦以及格雷斯的LUDOX系列。